今天是  河源市人民医院祝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正文内容

【科普】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中西联合用药有良效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  作者:丘丹  阅读数:2153

什么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该病临床表现变化较大,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均可发生。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发生风险高于年轻患者。部分患者有乏力、焦虑表现。


ITP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


临床表现


1. 急性型ITP

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型。起病急骤,表现为全身性皮肤、黏膜多部位出血。最常见于肢体的远端皮肤瘀斑,严重者瘀斑可融合成片或形成血泡。口腔黏膜、舌体上血泡,牙龈和鼻腔出血较多。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可有内脏出血,如呕血、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急性期血小板明显减少时仍可能发生而危及生命。但急性ITP多为自限性,部分病程迁延不愈而转为慢性ITP。



2. 慢性型ITP

病程大于6个月者称为慢性型。有些是急性转为慢性型。该型起病隐匿,多在常规查血时偶然发现,主要表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出血,如瘀点、瘀斑及外伤后出血不止等,尤其在搔抓或外伤后易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亦常见。出血症状与血小板计数相关,30%~40%患者在诊断时无任何症状。女性可表现月经量增多,长期月经过多后,可出现失血性贫血。



3. 乏力

许多患者存在明显的乏力症状,部分患者表现比较突出。


ITP的中医辩证


本病属中医“血证”、“阴阳毒”、“发斑”、“肌衄”、“紫斑”等范畴。宋代严用和、明代张介宾等先辈概括该病的病因以“热者”为多,病机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四型:热盛迫血、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瘀血阻滞。在治疗上,急性ITP的中医辨证以血热等实证居多,治疗以清热凉血为主。慢性ITP则以虚实夹杂为多,治疗宜攻补兼施。


典型病案分享


青年女性患者,因“确诊ITP 2年,牙龈出血2周”至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患者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皮肤出血斑点,在广州某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明显减少,经骨穿明确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使用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有效,停药后却出现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再次使用激素治疗无效。近2周来,患者牙龈出血,色鲜红,月经量增多,淋漓不尽,小便偏黄,睡眠欠佳,难入睡,易醒、多梦,易疲惫,怕冷,偶有乏力,舌红苔白少津,脉细数。查患者血小板计数为81.00×109/L,考虑诊断为阴虚火旺证(夹气虚),治以滋阴降火、清热止血。拟方为玄参、知母、续断、黄芪等中药治疗,并使用小剂量甲泼尼龙片联合治疗。经过2疗程治疗后,患者牙龈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月经规律,无淋漓不尽及月经量增多等情况,但患者仍偶有睡眠欠佳,故后期以益气摄血、健脾养血为法调摄。2月余后,患者再次至我院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为168.00×109/L,诸证好转,予以停服中药。


总结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虽然并不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但其迁延难愈的特点让不少患者十分焦虑,甚至一度想要放弃治疗。针对这类特点的疾病,中医中药有明显的优势,可显著调节患者机体免疫病灶及功能,且其安全性高,并可改善患者的生存治疗以及治疗耐受。如果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缓解率。


专家简介


黄颖

中医科副主任、主治中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5年毕业后就职于河源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现为中医科主治中医师,熟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病、肺病、月经病等内科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熟悉中医传统疗法如针灸、火罐等的操作,尤其是面瘫、带状疱疹、胃肠病、颈腰腿痛等疾病的中医针灸治疗。


中医门诊:周一、周二上午、周四上午

中医传统疗法门诊:周五上午


丘丹

中医科中医师、医学博士


202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及防治肿瘤相关疾病,对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乳腺癌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熟悉针灸、艾灸、中药膏剂贴敷以及中药熏洗外用等中医特色疗法的操作。


中医门诊:周一、周二、周三、周六全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