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新闻中心
【科普】科学认识静脉输液,别让“好得快”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
来源: 发布时间:2024/4/7 作者:邓春桃 阅读数:1266
看病挂吊瓶是很多患者习以为常的看病模式,医生在门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有患者要求挂吊瓶打点滴的,这些患者都认为“盐水一吊,药到病除”,甚至有些人认为来医院看病不打点滴,来医院就没有意义,可以看出大家对输液的认识还是存在误区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静脉输液的那些事儿。
一、什么是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是指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及血液,通过静脉输入患者体内的治疗方法。
二、哪些情况需要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主要用于吞咽困难、存在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的病人,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或者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需要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等情况下的治疗。
三、我国静脉输液的现状
我国静脉输液滥用现象严重,而其中70%的输液是不必要的。2019年我国医疗输液使用量为105亿袋,相当于每人每年使用7.5袋(瓶)输液,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5-3.3袋(瓶)/年/人)。有调查研究运用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的自设问卷对663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住院患者的知识问卷总体知晓率仅为39.73%。
四、静脉输液的危害
1.常见不良反应
静脉输液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未经过人体天然屏障过滤,使得静脉输液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更容易引起不良后果,如静脉炎、微粒栓塞、空气栓塞等,甚至危及生命。2022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静脉注射给药占比为90.6%,其他注射给药占2.9%。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静脉注射给药相关,远超口服给药。
2.保护静脉的重要性
实践表明,静脉输液可造成血管内膜损害,危险因素包括药物因素的PH、药物的渗透压和药物的输液速度都有可能破坏静脉。静脉通道作为我们的“生命通道”,对静脉的保护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对患者血管内膜实施保护策略,除了护理人员的程序化操作,减少穿刺次数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次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静脉输液。
五、有关静脉输液的误区
1.静脉输液能使疾病好的更快
一些自限性疾病(如感冒)都有一定的自然病程,时间到了病情可能就缓解了,静脉输液并不能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只有在症状较重时,才需专科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输液。
2.住院不输液医保就不能报销
参与了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只要符合入院标准,使用符合报销条件的治疗,不管是否使用静脉输液均可报销。
3.住院不输液代表自己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
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有些住院患者认为,如果住院期间没有静脉输液,只使用了口服药或肌肉注射的药品,会认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会误解医生不重视自己的病情。其实医生会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会对患者病情进行专业的评估后再做出决策。
4.输液可以预防中风
输液预防中风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认为输液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疏通血管,从而预防脑卒中。实际上,输液对于血管的疏通作用是短暂的,相反,过度输液还可能增加心脑的负担,对于老年人而言,风险更大。
5.输液可以更好“消炎”
很多患者认为只要有“炎症”就需要打点“消炎药”,恨不得“再来一瓶”,这是非常错误的认知。静脉输液中常用的抗菌药物仅用于细菌引起的炎症,而且,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是能口服、不输液。输液中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增加和“超级细菌的产生”,最后将导致无药可用。
6.输液可以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临床上的营养输液,如糖类、氨基酸、脂肪乳,只适用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其他患者通过输液来补充营养是弊大于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合理膳食、提高睡眠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
六、国家对于规范静脉输液管理的要求
当前静脉输液在临床应用广泛,过度依赖静脉输液给药已经属于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中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提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已作为医疗质量安全十大改进目标之一,住院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应该贯彻WHO“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严格按照疾病循证指南、诊疗规范等正确、规范使用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是一把双刃剑,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需要重视静脉输液的规范使用。只有全社会积极倡导和落实合理使用静脉输液,才能有效保障医疗安全和大众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