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新闻中心
【省医在河源,名医在身边】呼吸内科完成我院首例经B超引导下隧道式PICC置管+腔内电图导管尖端定位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21 作者:陈伟莲 黄金怡 阅读数:1793
省医派驻专家、我院护理部李柳英副主任在了解我院静疗现状及实际的临床需求后,积极推动PICC置管的实施和培训。10月11日,在副主任李柳英主任护师的带领下,呼吸内科二区护理团队顺利完成我院首例经B超引导下隧道式PICC置管+腔内电图导管尖端定位。
患者为老年男性,诊断“支气管恶性肿瘤”需进行化疗,有建立PICC的指征。李柳英副主任带领相关科室护士长、静疗专科护理人员等为患者施行PICC置管术,术前根据相关检查资料、充分评估病人病情和血管情况后制定置管方案。李柳英副主任亲自完成了从用物准备、病人皮肤消毒、穿刺置管至置管后B超检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排除导管异位的全过程,同时进行了详细的教学和演示,让在场的护理人员充分了解PICC置管的最新技术及操作方法。李柳英副主任凭借娴熟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置管过程精、准、高效,术中患者出血少、痛感轻,置管后经X光检查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首例经B超引导下隧道式PICC置管+腔内电图导管尖端定位的顺利进行,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让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并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带来的痛苦,患者及家属对李柳英副主任及呼吸科的医护团队赞誉有加。
李柳英副主任进行B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术
李柳英副主任对PICC置管进行教学示范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危重症及肿瘤患者不可或缺的“生命线”,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保护外周静脉、使用时间长、置管操作安全性高、一针完成整个疗程的优点,广泛用于肿瘤化疗、静脉高营养、危重病人、缺乏外周血管通路等病人。PICC的置入和维护,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质要求,需要专科护士实施操作,以保证顺利置管并减少术后并发症。隧道式PICC是通过建立一个皮下隧道,使血管穿刺口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将导管转移到更适宜、安全的位置,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ECG定位技术通过一“进”两“退”的方式依据心电波形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极大提高了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是PICC的最新技术。
呼吸内科护理团队也将牢牢把握与省医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努力提升护理专业水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持续为河源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